首页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乡愁的味道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11-07 10:40:16

  我有不少山东朋友喜食煎饼,一天不吃就像缺了点什么。只要离开家乡,都爱带上包煎饼,这带的不只是煎饼,还有亲情和乡愁。

  我从小也爱吃煎饼,还爱吃摊煎饼时刮下来的多余的部分。同学的母亲差不多天天摊煎饼,每次去她家,都见她母亲头上裹着蓝头巾,坐在低矮的灶屋里,忍受着烟熏火燎,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,身上那件老粗布大襟褂子,前襟都被汗水湿透了。我就爱吃她摊的煎饼。故此,有人说煎饼有母亲的味道,也是山东人的味道。

  摊煎饼得用小耙子、勺子、竹劈子这些工具。首先,要把煎饼糊磨细,加水,搅拌均匀,再把鏊子烧热,往上面舀一勺糊子,用小耙子快速在鏊子上旋转,直到将整个鏊子耙满,再用竹劈子轻轻抿。随着双手灵巧的抹、压、转,煎饼成熟,厚薄均匀,香气四溢。

  也有人摊煎饼不用稀糊子,而是将糊子里的水沥干,水分少了就能团成把,托在手上,带着生粮食的味道,沿着鏊子从外往里滚,直到把鏊子滚满,再用竹劈子抿煎饼。那些薄厚不均的疙瘩被刮到了一起,透着一股香甜味。刮下来多余的部分越小,说明摊煎饼的人手越巧。

  庄稼人干活累,饭量也大,家里人口多的,几乎天天推磨摊煎饼,石磨吱呀转不停。在我们村,就有一户人家,全家七口人,弟兄姐妹五个,妹妹在鏊子边摊煎饼,兄弟几个就在旁边等着吃。他们年轻力壮,能吃能干,摊好一张就抢着吃一张。

  妹妹眼看煎饼摊一张少一张,再不管就没有了,于是拿两尺长的煎饼劈子佯装打,不让吃,要等爹娘干活回来一起吃。几个哥哥在竹劈子的“威胁”下,只好乖乖地听话。为啥不让吃?都吃完了,咋跟爹娘交代呢?得等摊上厚厚的一摞,才算有成果。

  因着爱吃煎饼,又不想过于单调,人们没少在这上面花心思。在乡村,很多人家都以煎饼为主食,而制作煎饼的多是家里的女性,可以说,摊煎饼是母亲给予女儿的生活技能。

  有一年,外地两位摄影朋友来山东,专门要求拍摄摊煎饼场景。我带着他们参观一个加工厂。在农家作坊里,几位大嫂正忙着制作特色煎饼,其中地瓜叶煎饼和甜菜根煎饼格外引人注目。制作地瓜叶煎饼,首先要挑选鲜嫩的地瓜叶。这之前,大嫂们要天不亮就赶到田间,精心挑选叶片完整、翠绿水灵的叶子,带回家。这一边将叶子洗净,除去上面的杂质,沥干水分,用机器切碎,绞成泥。另一边,准备好摊煎饼的其他原料,小米面、玉米面等,按量加入水,再掺入叶泥充分地搅拌,让其与之完美的结合。

  此时,鏊子已经烧热,大嫂们拿来乌黑锃亮的“油擦子”,在鏊子上涂抹,使其均匀地沾上油,防止煎饼粘在鏊子上。接着,用勺子舀起一勺刚刚和成的面糊,倒在鏊子的中央,然后用煎饼耙子以鏊子中心为起点,迅速一圈圈地向外摊,让面糊均匀铺展在鏊子上,动作要快且稳,有行云流水的节奏感。

  随着鏊子的热度传递,煎饼的边缘开始微微翘起,这时大嫂们拿起竹劈子,轻轻顺着边缘将煎饼挑起,迅速翻转,一张热气腾腾、散发着地瓜叶香的煎饼就出锅了。地瓜叶煎饼很受当地人喜爱,原因是物美价廉,营养丰富。

  甜菜根煎饼的制作,也需要精心选料。首先,选择新鲜饱满的甜菜根,将其洗净并削去外皮加工成泥,接着,以小麦面粉为主,加入适量的水,搅拌成面糊,再将甜菜根泥倒入面糊中,也可以加入少许白糖,增加甜味,搅拌均匀后,煎饼糊呈现出鲜艳的紫红色。

  由于甜菜根糊较黏稠,摊煎饼时需要更多的耐心,以确保煎饼的完整。待一面烙至定形,双手揭下翻过来在鏊子上轻轻一贴,像蜻蜓点水般,再迅速移开,覆于置放煎饼的盖顶上,一张色泽鲜艳、甜香四溢的甜菜根煎饼就完成了。

  我曾在蒙阴目睹过一长排鏊子一起摊煎饼的景象。那鏊子已不是原始的鏊子,而是改良过的鏊子,电脑控制,包括称粉、磨浆、搅拌,不需人工操劳。在那片充满烟火气的地方,只需几位师傅看着,摊开的面糊便在鏊子上迅速旋转成一圈圈的“太阳”,厚薄均匀,不浪费一粒粮食。

  煎饼的热气裹挟着煎饼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,直让人按捺不住惊喜。这些煎饼承载着当地人对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,就像一根无形的线,串起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,串起悠悠岁月的每一个片段。

  从过去仅是为填饱肚子,到如今成为特色美食,煎饼的演变见证了时代的进步、生活水平的提高。它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,而是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。

  清晨,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村庄的各个角落。农舍的烟囱里,缕缕炊烟如轻纱般缓缓升腾,缭绕在屋舍与树木之间,那就是摊煎饼的前奏,是生活的序章。

  那些忙碌在鏊子前的身影,那些弥漫在炊烟中的香气,那些印刻在记忆深处的味道,都将随着岁月的车轮,缓缓前行,成为这片土地上永远的乡愁符号。(若荷)

>>><<<